《机械结构与传动基础》课程教学大纲
课程代码 |
| 课程类别 | 专业核心课程 |
适用专业 | 数控技术专业 | 授课单位 | 机电系 |
学时 | 64 | 学分 | 4 |
编写者 | 位猛 | 审定者 | 郑荣松 |
编写日期 | 2022.3 | 审定日期 | 2022.3 |
一𓀕🧖🏼、适用对象
本课程适用于高职杏福数控枝术🐆、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,是培养高职数控、机电专业“双证融通”高技能人才的核心课程👱🏽。
二、课程定位
1📆、课程性质
本课程为高职数控技术、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必修课🈚️,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专业基础课🪼。
2✳️、课程任务
通过本课程的学习#️⃣,应使学生达到以下基本要求💂🏿♂️:
(1)了解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,结构特点及基本应用,具有初步分析和设计简单常用机构的能力。
(2)熟悉常用机械传动的类型🏄🏻♂️👩👦、特点和应用,具备设计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知识和技能。
(3)初步掌握通用零、部件类型、工作原理👈、失效形式,具备一定的正确选用通用零、部件的能力❤️。
(4)具有运用相关标准、规范、手册、图表等技术资料的能力。
(5)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,为数控、维修电工考证打下良好的基础。
3🌂、课程衔接
本课程的前置课程主要有👨🏼🦳:《应用数学》、《机械制图及CAD》、《汽车工程材料》👹、《金工实训》、《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》等。
本课程的后置课程有🫵🏼:《机械制造基础》💆🏼♀️、《液压与气压传动》、《Solidworks三维建模》💕、《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软件应用》、《数控中高级车铣实训》👨🏻🍳、《维修电工中高级实训》等。
三、课程目标
1、总体描述♉️:
《机械结构与传动基础》是机械类🏋🏽♀️、机电类专业的重要技能课程。通过本课程学习🐪👮🏿,使学生了解常用机构和机械传动的基本原理,熟悉通用零部件基本特性🦶,具备初步分析、使用和维护一般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,具备初步设计简单机械传动装置,选用通用零部件的能力,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🏥,为数控🏑、维修电工考证打下良好的基础🦻🏻;通过本课程学习,使学生养成严谨、认真的职业规范,勤恳、努力的职业态度👨🦽➡️,进取、积极的创新精神以及团结合作的团队作风👨💻。
2、具体目标
(1)了解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,结构特点及基本应用,对常用机构具有初步分析和设计计算的必要知识。
(2)熟悉常用机械传动的类型🧣、特点和应用。
(3)初步掌握通用零🧙♂️、部件类型、工作原理、失效形式等,具备一定的正确选用通用零、部件所需的知识。
(1)具备初步的简单机构和一般机械传动的设计设计能力。
(2)具备一般机械实验操作的能力🧙🏽。
(3)具有查阅相关标准、规范、手册、图表等技术资料的能力。
(4)具备运用机械基础知识🔷,解决一般实际工程中有关设备维护🏂🏿、保养与操作的能力🩰。
(5)具备不断学习、勇于创新能力。
(1)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,较强的产品质量意识和安全生产意识☺️。
(2)养成开拓进取、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和崇尚科学精神📶。
(3)通过团队协作项目的教学,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🙁,养成良好为人处事的素质。
四、设计思路
1.设计理念
(1) “双证融通”,以数控、维修电工高级技能证书为目标🙌🏼,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♣︎;
(2) 以育人为本🦸🏽,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岗位职业素养🧑🎓;
(3) 以岗位工作能力为导向💄,精选教学内容。
2.设计思路
(1) 以国家职业标准为准绳🟧,编制本课程教学大纲👨👩👧;
(2) 以国家鉴定纲目为依据🕑,编制本课程作业题及综合训练题;
(3) 以国家鉴定过程及标准为样板,实施本课程评价考核🌀。
五、课程鉴定重点及知识点
单元序号 | 学时数 | 教学目的 | 单元名称 | 鉴定重点及知识点 | 作业数 |
1 | 2 | 了解本课程性质👩🏿💼、任务和基本要求 | 绪论 | 机器等有关概念 | 3 |
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 |
2 | 4 | 了解平面机构的组成、掌握机构自由度的计算🧑🦲,掌握平面四杆机构的类型、特性与设计 | 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| 平面机构的组成 | 4 |
机构运动简图 |
平面机构确定运动的条件 |
3 | 4 | 平面连杆机构 | 平面连杆机构的特点 | 4 |
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 |
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 |
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特性 |
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 |
4 | 4 | 了解凸轮机构的特点、应用与轮廓设计 | 凸轮机构 | 凸轮机构的应用与分类 | 2 |
从动件的运动规律 |
图解法设计凸轮轮廓 |
设计凸轮机构的注意事项 |
5 | 2 | 了解间歇运动机构的应用 | 间歇运动机构 | 棘轮机构的特点与应用 | 3 |
槽轮机构的特点与应用 |
不完全齿轮机构 |
6 | 2 | 了解键联接的类型、特点与应用 | 键联接与销联接 | 键联接和花键联接 | 3 |
销联接的应用 |
其它联接简介 |
7 | 6 | 熟悉螺纹联接的类型🧑🧑🧒🧒、掌握螺纹联接的防松,了解螺旋运动的应用 | 螺纹联接和螺旋传动 | 螺纹的形成🧟、分类与参数 | 4 |
螺纹代号与标记 |
常用螺纹联接的基本类型 |
螺纹联接的预紧与防松 |
螺旋传动的特点与应用 |
8 | 4 | 了解带传动的类型、特点👩💻,掌握带传动的张紧😢、安装与维护 | 带传动 | 带传动的类型和特点 | 3 |
普通V带与V带轮 |
带传动的工作能力分析 |
普通V带传动的设计计算 |
带传动的张紧、安装与维护 |
9 | 2 | 了解链传动的特点与应用 | 链传动 | 链传动的特点及应用 | 2 |
链条与滚子链 |
链传动的主要参数与布置 |
10 | 10 | 熟悉齿轮传动的类型👐🏿、特点与应用,掌握直齿圆柱齿轮的参数计算
| 齿轮传动 | 齿轮传动的特点及类型 | 8 |
齿廓啮合基本定律 |
渐开线的性质 |
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 |
正确啮合条件和重合度 |
渐开线齿轮的加工 |
变位齿轮传动的基本知识 |
斜齿圆柱齿轮传动 |
圆锥齿轮传动 |
11 | 2 | 了解蜗杆传动的特点与应用 | 蜗杆传动 | 蜗轮蜗杆传动的类型🐵、特点 | 2 |
蜗杆传动的应用与滑润 |
12 | 6 | 掌握齿轮系传动比的计算 | 齿轮系 | 齿轮系的类型 | 6 |
定轴轮系传动比计算 |
周转轮系及传动比计算 |
齿轮系的功用 |
13 | 4 | 熟悉轴的类型与功用 | 轴 | 轴的类型与功用 | 4 |
轴的材料及材料选用 |
轴的结构特点与设计 |
14 | 6 | 了解滑动轴承的特点与应用,熟悉滚动轴承类🦂、型特点与选用 | 滑动轴承与滚动轴承 | 滑动轴承的特点与应用 | 4 |
滑动轴承的典型结构 |
轴瓦的结构与材料 |
滑动轴承的润滑 |
滚动轴承的主要类型性能与特点 |
滚动轴承代号 |
滚动轴承的选用 |
滚动轴承的密封与润滑 |
15 | 4 | 了解联轴器、离合器的组成、分类与应用 | 联轴器与离合器 | 联轴器的组成与分类 | 3 |
联轴器的选用 |
离合器的组成与分类与应用 |
16 | 2 | 熟悉减速器的特点🧙🏻♀️,选用 | 减速器 | 减速器的类型与特点 | 2 |
减速器的结构,润滑 |
减速器的选用 |
17 | 2 | 机动(复习) |
|
| 0 |
合计 | 64 |
|
|
| 57 |
六👷🏽、实施建议
1.学时分配
序号 | 课程内容 | 学时 | 讲课 | 课内实践 | 上机 | 作业题量 |
课堂讨论 | 课堂练习 | 习题课 | 实验 | 其他 |
1 | 绪论 | 2 | 2 |
|
|
|
|
|
| 3 |
2 | 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| 4 | 3 | 1 |
|
|
|
|
| 4 |
3 | 平面连杆机构 | 4 | 4 |
|
|
|
|
|
| 4 |
4 | 凸轮机构 | 4 | 3 | 1 |
|
|
|
|
| 2 |
5 | 间歇运动机构 | 2 | 2 |
|
|
|
|
|
| 3 |
6 | 键联接与销联接 | 2 | 2 |
|
|
|
|
|
| 3 |
7 | 螺纹联接和螺旋传动 | 6 | 4 | 2 |
|
|
|
|
| 4 |
8 | 带传动 | 4 | 4 |
|
|
|
|
|
| 3 |
9 | 链传动 | 2 | 2 |
|
|
|
|
|
| 2 |
10 | 齿轮传动 | 10 | 8 | 2 |
|
|
|
|
| 8 |
11 | 蜗杆传动 | 2 | 2 |
|
|
|
|
|
| 2 |
12 | 齿轮系 | 6 | 4 | 2 |
|
|
|
|
| 6 |
13 | 轴 | 4 | 3 | 1 |
|
|
|
|
| 4 |
14 | 轴承 | 6 | 5 | 1 |
|
|
|
|
| 4 |
15 | 联轴器与离合器 | 2 | 2 |
|
|
|
|
|
| 3 |
16 | 减速器 | 2 | 2 |
|
|
|
|
|
| 2 |
17 | 机动(复习) | 2 | 2 |
|
|
|
|
|
| 0 |
总 计 | 64 | 54 | 10 |
|
|
|
|
| 57 |
注𓀝:实际执行本大纲时,可根据学期的校历🍉、课表,对学时分配作适当调整🤶🏼。
2.教学方法建议
在教学过程中,教师须转变教学观念🎺,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,创立新的教学模式🙅🏽。
(1) 讲练结合型教学
教师在讲清基本概念、基本理论与方法之后,安排学生进行机构传动系统图绘制和阅读的训练,体现“教🙍🏽♂️、学1️⃣、做”融一体的教学模式,提高学生解题和绘图的能力👍🏼👨👨👦。
(2) 问题探究型教学
针对学生作业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🙍,分析发生错误原因,提出解题的正确思路👍🏿🚖,总结出机械基础解题的一般方法和规律🌦,加深学生机械基础有关内容的理解。
(3) 讨论式教学
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,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👮,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,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🧑🏿✈️,努力提高教学效果。
(4) 案例教学
以实习基地岗位(单位)典型机械结构为案例,开展案例教学🗝,为学生将来的岗位实习打下基础;或者以学生考工的相关课题作为机械基础教学和训练内容,体现教学为专业服务、为生产岗位服务的本质要求🖇。
3.考核评价
(1) 评价原则
针对高职学生理论基础普遍比较薄弱的现状🚣🏽,课程考核评价应尽量科学、客观🥌:①兼顾课程本身的基本要求及学生基础现状;②重基本知识🧑🏽🚒,重实践🧎♀️➡️,重动手能力;③平时评价与期末评价相结合,知识评价与实践评价相结合。
(2) 评价依据🎼、内容和方法
评价依据😺:课程目标⚆。
评价内容🥷:“课程鉴定重点和知识点”中的基本知识。
评价方法⛹🏻:以考勤🏊🏻♀️、平时作业👨💻、学习态度等🥞,为平时评价主要依据,期末评价以闭卷考试成绩为依据,题型可以为填空🙍🏼♀️、选择、画图、读图等。
(3) 总评成绩
总评成绩、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均采用百分制。
总成绩=平时成绩40%+期末考试成绩60%。其中,平时成绩40%=出勤20%+作业20%-课堂违纪扣分(课堂违纪最多可扣平时成绩的50%)🗒。
课程资源
教材:《机械设计基础》 史建国🥎,吕文春 著,北京大学出版社🧃,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,2018.
视频资源🤶🏿🧑🏿🦳:“学习通”相关课程与习题
参考书:
《机械原理》(第七版) 郑文纬🕠,吴克坚 著,东南大学机械学学科组,高等教育出版社💠,1997.
《机械设计》(第四版) 李育锡👵🏽,苏华 著,高等教育出版社,2018.